
大型機構要的不只是RPA產品,更需要RPA產品的彈性管理和配置。
作者 | 周蕾
在過去數月里,AI+RPA這對組合收到的,并非都是贊美。
“AI是不夠成熟的,但RPA已經很成熟了——為什么非要把一樣不穩定的事物貼到你那個穩定的產品里去呢?”藝賽旗聯合創始人兼高級副總裁胡立軍在接受雷鋒網AI金融評論專訪時說道。
有了AI光環加持的RPA,確實受到了更多新玩家和資本的青睞。不過在胡立軍看來,AI并非萬金油,用戶確實需要AI的技術能力,但軟件服務商也應當更專注RPA產品的成色和自我迭代。
“可投標的太少,投資人太多,跟風說明行業缺少一個準確的認知,這是需要通過時間或者經過一些教訓才能沉淀下來的。”他強調。
在RPA行業扎根多年的藝賽旗,上個月剛推出了 iS-RPA 10.0 版本和應用機器人商城。AI金融評論也借此機會與胡立軍聊了聊,他眼中的RPA有著哪些機遇與陷阱,以及藝賽旗的重要布局。
做RPA,AI有多少分量?
站在一個傳統玩家的角度來看,今年的RPA熱潮意味著什么?胡立軍坦言,這只是行業起伏的一部分,無須特殊對待;當下的熱度更多的是有AI的催化因素在,但他認為并沒有必要在RPA領域特地標榜AI的存在。
“RPA已經很成熟了,而且是一個能夠做得很聚焦的產品,為什么非要把一樣不穩定的事物‘貼’到穩定的產品里去呢?不管是投資者,還是新進入者,可能都是想通過AI去獲得一些關注,但也說明一些問題:之前的AI是不是沒有做好?AI落地出現了問題,就轉投RPA?”他這樣表達了自己的疑慮。
不過,他同時也指出,AI的進步和算法的革新會有助于RPA實現更多流程上的目標,增強其解決能力,但二者并非一種強依附的關系。“AI發展得越快,RPA會和AI一起走得更遠——但如果沒有AI的發展,它也一樣會向前走。”
聚焦到藝賽旗,這一資深RPA玩家在AI領域又有哪些布局和思考?胡立軍強調,“像藝賽旗產品上也有AI技術的支撐,但不會強調自己是一家AI企業。用戶更關心產品怎么幫他們解決掉痛點。”
AI金融評論了解到,藝賽旗已在機器學習領域有所投入,試圖將RPA中的識別動作問題研究得更透徹。
“識別動作是RPA的基礎。”胡立軍告訴AI金融評論,“RPA既然要解決人和計算機打交道時的流程難點,歸根結底要讓機器識別應用,小到‘認識’一個按鈕,一個輸入框。這對人來說很簡單,但機器人要怎樣判斷精確?用什么方法識別?”
在藝賽旗看來,如果連用戶操作流程里的界面都識別不準確,之后流程簡化等一系列問題也就無從談起。以藝賽旗此前的一項技術專利為例,以用戶行為識別技術為基礎,將采集的用戶行為關鍵節點數據進行組裝,同時與錄制的圖形進行關聯,從而精準記錄用戶操作行為,這項技術為藝賽旗RPA奠定了基礎。
“越基礎的東西,越是可以拉開距離。基礎功能往往才是提升產品優勢的關鍵。”胡立軍這樣總結。
應用商城+機器人工廠生態上的內外兼修
在業界將注意力放在AI+RPA上的時候,藝賽旗正在逐步完善自己的技術生態,打造競爭壁壘。今年9月,應用機器人商城作為iS-RPA 10.0 版本的一部分,正式推出市場,成為這場生態布局里一次極具戰略意義的落子。
胡立軍給商城的定義是類似于“RPA領域的APP Store”,借由商城這一渠道建立伙伴企業和藝賽旗產品之間的緊密關系。
商城將財務、稅務、人事、電商、運維、物流等數十個機器人場景獨立出來,試圖為用戶提供豐富且高適配度的自動化業務場景應用。據AI金融評論了解, C端開發者在完成商城所需的RPA學習認證之后,就可以根據自己所學,專注于自動化流程的設計,獨立開發出機器人,并發布于商城中,獲得開發收益。
與此同時,藝賽旗也鼓勵更多的第三方開發者和技術供應商加入,讓AI技術進一步滲透到藝賽旗的RPA生態中來。供應商將自身NLP、OCR等多項相關技術打包輸出,相當于形成一種RPA的供應鏈條,以實現資源嫁接的最優化。
“應用機器人商城就是作為生態的一個落地載體,也是我們向前推進的一個增長點。”胡立軍表示,如果先做整個的生態模式再下放到具體的業務單元或是某個行業,未必能適配;而藝賽旗的路子是將持續布局生態,在此過程中發現了這些落地的方向:
如果說應用機器人商城的推出更聚焦外部的交流合作,那么機器人工廠則是藝賽旗在業務內部實現更高維度的創新。
這一需求首先來自于與藝賽旗合作的各類大型機構。由于RPA產品不像傳統軟件那樣可以提前敲定所需的功能模塊,流程機器人的生成受到需求的不確定性影響,大型企業對RPA的要求可能每天都有變動——企業需要的不僅僅是數個分別優化不同流程的機器人,更迫切需要一種類似于研發中心的功能,來響應對RPA的加工型需求,對業務流程進行集中梳理。
藝賽旗的機器人工廠則指向更為明確,定位在售后服務環節里為用戶“實現對機器人的彈性管理和配置”。
“機器人工廠,是圍繞企業去單獨設計組織架構的,相當于一個二級部門。企業可以預估自己需要的機器人規模,但當出現業務單元的新增需求時,由工廠對需求進行評估,并統一調用機器人。”胡立軍這樣闡明了機器人工廠的使用邏輯。
以財務領域RPA為例,財務機器人只是RPA產品中的某個功能點,而大公司的財務部門可以組建財務共享中心,將與財務有關的業務單元都納入管理范圍。藝賽旗在出售RPA產品的同時,也會為企業搭建這樣一個相關的機器人集散地,提供從咨詢到實施再到落地的全流程服務。
胡立軍強調,機器人工廠并非一套單純的技術解決方案,而是傾向于咨詢形式的整體化解決方案;在應用機器人商城上線之后,二者也形成了藝賽旗戰略布局上的互補。他向AI金融評論透露稱,已有部分大型企業和開發園區希望在自己內部完成藝賽旗這套工廠+商城的部署。
“為什么企業現在會去選擇建立SaaS或是大數據處理中心?目的都是希望能把資源集中起來,在現有的IT架構里進行管理權限的集中和資源的再分配。”胡立軍總結道。
RPA這塊蛋糕到底有多大?
而對于國內RPA的未來發展,胡立軍也認為行業仍具有極大的上升空間。
“其實RPA在全球都還沒有實現大規模應用,歐美和日本的普及率大約在20-30%左右,中國就更少。但中國的市場規模理論上應該比歐美更大,即便是在這么多廠商近幾年的集中開發推廣之下,現在的中國市場至少還有95%尚未被覆蓋。”他表示,這樣龐大的市場份額不會在短短幾年內就被消化殆盡,而會是一段較長的行業紅利。
RPA茁壯成長的勢頭,從Gartner給出的數據也可見一斑:RPA是全球軟件中增長最快的軟件,同比增長超過63%,目前市場仍處于發展階段。但2018年全球的RPA總收入也只是接近8.5億美元;預計2019年這一數字將達到13億。
此外,數字化轉型的持續推進也將為RPA帶來增量市場。胡立軍稱,目前國內IT基礎設施仍有未普及的領域,當行業完成“傳統IT架構——數字化”的成功轉型時,原先并不在RPA服務范圍內的行業,也就有望成為下一處新的市場。
但即便是有著可觀的營收增速,也并不意味著在RPA領域存活下來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。在胡立軍看來,這片藍海很難在兩三年之內就誕生一個實力強勁的獨角獸,新玩家入局就要做好在行業長期扎根的準備。
值得一提的是,RPA企業目前的收費方案里,除了按年限付費的訂閱模式,其實還保留著一部分直單銷售,即直接將軟件作為產品單次賣出。胡立軍直言,中國不少客戶仍未能適應以服務費為主的形式,RPA行業或許能夠在商業模式和盈利方式上實現創新。